武漢,一個與測繪地理信息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城市。2012年10月,我有幸作為一名辯手參加在那里舉行的第七屆中國遙感青年辯論會,辯題為“遙感是不是地理國情研究的主要手段”。也正是在那一年,第一次相知地理國情,并與其結下了不解之緣。
依然清楚地記得比賽前夕,看到這一辯題的瞬間,心中的迷茫與不安。地理國情,這一全新的理念與名詞,就這樣走進了我稚嫩的測繪人生。一個多月的備戰(zhàn)期間,我們辯論小組在國家局專家的引領下,對地理國情研究的總體思路及意義有了全面的理解。比賽前夕,我們更是幸運地得到了李德仁院士的悉心指導,他的許多有利于我方觀點的突破性意見,堪稱畫龍點睛之筆。經(jīng)過激烈論戰(zhàn),我們辯論隊以豐富的地理國情及遙感知識、獨立的思辨精神、出色的口才,贏得了李德仁、童慶禧等眾多專家評委的一致稱贊,最終奪得大賽冠軍……從那時候起,地理國情這幾個詞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對它也有了種莫名的熟悉與親切感。
2013年7月,西安,幾千年的沉淀與民族底蘊仍在這個古樸的城市靜靜延續(xù)著,微風輕撫,晴空萬里,生如夏花般綻放,空氣中的絮語,那一抹純白的似水柔情,詮釋著七月流火最美的紀念。此時此刻,我告別了匆匆而過的十年寒窗,告別了漸行漸遠的青春時光,邁入了嶄新的人生旅程,成為一名真真正正的測繪工作者。帶著希望與夢想,我走進了陜西省基礎地理信息中心的大門,繼續(xù)延續(xù)與地理國情的緣分。
進入單位后,我所從事的第一項工作便是地理國情普查。在系統(tǒng)學習了國情普查的詳細流程的同時,測繪人精益求精的作風、堅韌不拔的意志、無私奉獻的品格和不屈不撓的精神都令我印象深刻。我們在或曼妙如水墨畫,或云霧繚繞如仙境的遙感影像的陪伴下,用一只鼠標走過江河湖泊,走過山川平原,走過鄉(xiāng)村都市,走過高原雪山,走過戈壁沙漠,走過沼澤濕地,走遍中國的大江南北,可謂是巡天遙看一千河,祖國的自然地理要素就這樣被一雙雙勤勞智慧而又精細的雙手勾勒出來。我們普通的測繪工作者,就是這樣在自己平凡但不平庸的工作崗位上忙忙碌碌地工作著。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看著窗外匆匆行走的冬春夏秋,看零落的樹葉,看飄散的雪花,看發(fā)芽的枝頭,看一朝綠意盎然,待普查任務告一段落之時,我們不禁驚嘆,時間都去哪兒了?仔細回味,時間都從指縫間劃過,給了日夜陪伴的鼠標和計算機,給了自己鐘愛的測繪事業(yè),遺忘了家庭,淡漠了親情,走失了友情,錯過了孩子成長的每一個瞬間,留給自己都是滿滿的愧疚。然而,我們也收獲了成就感。雖然每個人只從事自己小區(qū)域的工作,但是我們都明白,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助推美麗中國建設的康莊大路上,有他人的巨大貢獻,也有我們的微小足跡。所以,從事地理國情普查的每一個測繪人也都是幸福的,能夠在普普通通的工作中行走于大中國的壯美河山,無論是內(nèi)業(yè)遙感影像,還是外業(yè)調(diào)查足跡,都見證了我們的每一份責任和每一滴汗水。
2014年,站在新的起跑線上,聚集著我與地理國情每一次相知的能量,整裝待發(fā),以飽滿的精力和熱情為自然資源管理、測繪監(jiān)測生態(tài)、助推美麗中國奉獻綿薄之力。地理國情普查注定是一段孤獨的旅程,路上少不了疲憊與艱難,但那又怎樣?就算遍體鱗傷,也要干得漂亮,因為,我們是新時代的測繪青年;因為,我們時刻銘記“熱愛祖國,忠誠事業(y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測繪精神;因為,我們情系地理國情普查!